肖塘中学按照上海市“强校工程”“精准施策、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要求,坚持“办好每一所初中、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理念,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具体实践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三级联动,加强学校管理
1. 通过校长培养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充分利用市、区特级校长工作室的资源,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并转化为自身教育思想与实践,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强校。
2. 通过集团支援机制,实现均衡发展
支援校汇贤中学积极运用教育教学优势,指导肖塘中学制订发展方案、确立具体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带领发展实施、提供基本保障等工作。
二、深化改革,加强课程教学
1.名师引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发挥区级“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聘请市、区级专家,依托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对学校工作开展诊断指导,促进学校的课程教学。
市教研室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裘腋成与校长夏君主持市教研室“跨学科案例分析教学研究”工作室,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艺术教研员徐韧刚、奉贤区美术教研员张春辉多次莅临学校进行指导,结合区域特色“贤文化”、校本特色“中医药文化”“京剧”等项目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
2.教研联动机制,着力实践研究
以迎接市课程教学大调研为契机,推进“新课堂 新成长”教学创新工作。在“五项管理”的引领下,强化“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意识,深化课程教学。积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单元设计,加强作业管理。
通过参加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2021学术年巡展、接受市教委教研室的莅临调研指导、举行跨学科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内外激励,加强教师队伍
1.聘用流动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管理团队、教师团队与支援校汇贤中学进行结对,在相互学习中充分挖掘、吸收优质资源,促进办学质量、管理成效的提升。学校青年教师外出支教,实现校际教师间的柔性流动,优化教师聘用流动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三级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展业发展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确立“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名)师”的教师梯队建设,分层、分阶段、分步开展工作。
裘腋成老师与学校青年教师开展同伴互助沙龙活动,助力专业成长;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新成长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聚焦教研组建设与课堂教学;举办卓越教师微论坛,分享交流立足岗位的实践与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学校有1位正高级教师;1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1位特级校长来校流动;1名奉贤区“名校长”;2人被评为奉贤区“名教师”、1人为“特长骨干教师”;黄河双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道德与法制学科比赛、班主任大赛;朱珊珊、唐幸获奉贤区中青年教学评比英语学科一、二等奖;语文组、数学组作业设计获奉贤区作业设计二、三等奖。
四、资金保障,加强设施设备
加强对强校工程专项经费支出的进一步梳理,规范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为教师开设“单元设计”、“微课制作”、“中草药药皂制作”、“幸福课程”项目式培训;为学生开设“中医药嘉年华”、“学生活动节”等特色活动;建设标准化物理实验室、英语听力室、中医药创新实验室,让“强校工程”专项经费发挥出最大效益。
五、凝练特色,加强办学品质
在强校工程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将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力为最终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收获成果。
在“强校工程”项目的扶持下,学校品质教育稳步提升,2021年6月的中考平均分633分,高中录取率81%,获得区课程教学质量奖。
学校目前成功创建为上海市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篆刻进校园”试点学校、奉贤区“信息化优秀校”、“教科研优秀校”奉贤区绿色学校、奉浦街道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深化“中医药校园文化”、“京剧”等学校特色发展“品牌”计划项目的课程化建设。
今后,肖塘中学将继续乘着“强校工程”的东风,踏浪前行,稳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需持续注入“新成长”活力,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品”的强校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