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有拖延症吗?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这种坏毛病,特别是在当下居家学习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舒适的环境中存在太多诱惑,我们更容易犯拖延症。
在4月15日中午的云上心理课堂中,就“拖延”那点事,心理老师侯老师带领全校同学一起展开了讨论。
拖延症是一种明知道会影响自己做事效果,却仍然自愿推迟既定事项的行为。拖延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拖到最后任务依旧存在,我们需要挤出时间在焦虑中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拖延?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或是缺乏计划、或是缺乏动力、或是没法集中注意,如此畅所欲言也说明同学们对于拖延深有感触。在了解拖延的基础上,心理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一些战胜拖延的措施。
合理信念法:不要想着自己现在不在状态,“等我到时候想做了再做吧”,这是一种拖延型的思考模式。要改变成“成长型”的思考模式,即“我先开始完成任务,我就会进入想做的状态,状态会越来越好。”
环境塑造法: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抵挡诱惑、集中注意很有帮助,并且这个环境应该是让自己内心也能平静的环境。
目标拆分法:不要只设置太大的目标,比如“完成周末作业”。将大目标由后往前拆分成小步骤,比如第三步是“完成数学作业”,第二步是“完成练习册”,那么第一步就是“先拿出数学作业”。
此外,还有“3、2、1法则”,当你要完成任务,却突然失去动力或者分心想干其他事情时,在心中默念“3、2、1,马上去做!”,通过给自己暗示,强制让自己集中注意到任务上。
自我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小拖怡情,大拖伤身,正视自己的拖延问题,才能跟拖延说再见。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也能有所感悟,从改变自己的想法开始,逐渐改善自己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