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诊断学科问题,助力我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和教师专业成长,奉贤区教育学院数学学科教研员庄建红老师、钟菊红老师、刘亚梅老师分别于11月16日和11月23日莅临肖塘中学,对我校数学学科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视导工作。本次视导活动从随堂听课、专题研讨、常规检查等环节深入开展。
一、随堂听课
11月16日,六年级组钱晓丽和钱慧英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执教 《3.1比的意义》。钱晓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
在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经历比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比的内涵;通过将比、分数和除法
进行对比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并精心设计练习,促进概念的理解。
钱慧英在课堂中注重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情境引入和新知探究环节提供了关于“比”
的有趣的阅读材料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拓展了课堂知识;也注重精讲精练,例题讲解时板书示范解题格式,并及时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及时反馈纠错。
七年级组徐小红和徐兰燕老师以同课同构的方式执教 《分式的乘除法》。两位老师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引入,让学生经历类比归纳的过程,得出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并通过由浅入深的习题训练巩固法则。
课后,庄建红老师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两个备课组授课的形式,体现了备课组内老师的思考和交流,同时也从新课标和“三型”新成长课堂要求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课堂上师生间一问一答的互动较多,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较少,应在课堂上组织实施更多促进学生发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暴露更多问题,激发思维火花;也应深入挖掘并发挥好情境问题的作用,设计更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讲、积极参与,也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育人价值。在教研活动方面,她也提出的宝贵的建议:结合每堂课的评价量表,找出组内共性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讨,或是聚焦一个单元,组织组员从教材分析、重点课时的教学、学习准备与评估的设计等方面分工准备后一起交流研讨,提升对于单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11月23日,八年级组陈振、胡晓燕老师分别执教《19.2(5)证明举例》和《19.2(6)证明举例》。九年级组方琦、黄超凤老师分别执教《26.3(4)二次函数的图像》和《26.3(3)二次函数的图像》。
陈振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证明问题的分析和引导,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图形和方法给学生分析例题提供思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和讨论,展示多种解题策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胡晓燕老师的课堂上通过“列举典型例题,分析证明思路,展示证明过程,小结证明方法”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基本图形、关注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规范表达,对几何论证题形成一般思路,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
方琦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利用配方法将具体二次函数一般化—获得图像特征—借助图像特征画出图形—感受图像的变化情况——提炼一般结论”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她也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的资源,摘取部分视频片段来提高课堂效率。
黄超凤老师引导学生经历把二次函数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探索过程,掌握新知的同时明确新知与旧知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化归、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例题讲解练习过程中,以同桌互批、小组交流、学生上台板演、学生上台纠错点评等多样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后,钟菊红老师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四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每位老师都基于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和改动,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让课堂能有序开展,也呈现了非常多的亮点。比如陈振老师非常注重对例题分析思路的启发,胡晓燕老师重视证题思路的分析和规范表达,方琦老师善于将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黄超凤老师善于以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等。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几何证明问题中例题的方法分析需注意详略得当,课堂上让学生书写一定的证题过程是必要的;在板演暴露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主要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做对,有成就感。
二、专题研讨
11月23日下午,教研组长钱晓丽以“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为主题,组织教师们开展了教研活动。钟菊红老师、刘亚梅老师全程参与了活动,并对活动进行了点评。
围绕本学期数学组教研主题“新课标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数学组分“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方向”“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落实新课标,反思促成长”三个阶段开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在前期组织教师们阅读书籍、听取讲座、研读案例的基础上,这次教研活动中聚焦“新课标背景下新授课的教学设计”的话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
六年级组以“关注情境创设,注重概念生成”为题,谈了基于新课标的情境问题设计与改进及概念形成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思考。七年级组以《分式的乘除法》一课的设计为例谈了公式法则课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做法。八年级组以“关注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思维,落实三会能力”为题,结合《19.2证明举例》的教学设计,从丰富教学方式、单元整体设计、设计合理问题、关注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享了对于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的思考和做法。九年级组以《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为例,分享了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及“三型”新成长课堂要求的落实和反思。
最后,钟菊红老师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教研组及所有组员前期的用心准备:这次教研活动是本学期系列活动中的一次活动,每位老师都通过书本、视频、讲座等对新课标理念有了了解和自己的理解,在学习基础上再结合自己课的设计来交流更能切中要害。四个备课组也分别立足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各自不同的想法,能够让所有老师学习借鉴,活动是有价值也可延续的。她也进一步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上以问题驱动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研活动也可以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开展。每次活动之前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每位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来回答佐证这个问题。以核心素养为例,可以围绕“为什么要倡导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即意义)”“怎么样的学生是具备核心素养的?(即目标)”“怎么去落实核心素养?(即路径和方法)”及“落实得怎么样?(即评价)”这四个问题给出不同角度不同理解下的解答,解答的过程也是学习、反思、提升的过程。希望以这样的教研活动的方式助力老师们更深入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三、常规检查
教研员们检查了组内教师的备课本、听课本、作业批改本、辅优补困记录本、学生作业,以及教研组长记录本和备课组长记录本。随后,教研员们对本次检查活动进行了反馈,肯定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同时也提出了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建议。
本次视导活动是对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验和评价,为今后的教研组活动开展、教学常规工作、课堂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组内教师将充分落实本次视导的建议,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引领,以“三型”新成长课堂为目标,在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