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校园新闻

肖塘中学家长学校指导站(十九)

发布日期:2023-10-20   发布人:肖塘中学   

孩子做事总是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管做什么,孩子都觉得靠运气;觉得努力没用,不肯用功读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各位家长是否也遇到过以上困扰呢?

本期,肖塘中学家长学校指导站将同各位家长一同来探讨,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失去信心的孩子相处。

 

丧失信心的孩子,总会认为事情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认为自己努力了也不可避免会走向失败。这种对事情结果的控制感与孩子的心理控制源相关。

 

心理控制源是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它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

通俗来说,心理控制源指的是一个人所认知的成败的所在地在哪里,如果成败所在于外部世界,那么他就是外控者;如果成败所在于自己,那么他就是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都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外控者会觉得,由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很难确保目标一定能够完成,换句话说,目标无法实现,原因可能在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举例,外控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某次考试考砸了是因为试卷难度高了、考试知识点老师没有重点复习、监考老师是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等等外部原因。

内控者往往有强烈的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由自身内部因素所决定的。他们可能会想,面对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别人可以完成任务而自己却没有完成,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差异。内控的学生会觉得学业成就是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所决定的。

研究发现,内控者能更加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在社会交往、学业成就、自我效能、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

 

初中阶段,孩子缺乏信心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尝试的结果不受内部因素的控制,即使自己努力了也无法改变行为的结果。因此,帮助孩子建立与发展内控倾向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帮助孩子建立向内的心理控制源倾向呢?

1、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控制源倾向

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内控感有显著相关。

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理解、支持与陪伴,孩子更容易建立起内控感;反之,如果父母更多地采取过分保护、苛刻要求、疏离冷漠的教养方式,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不受自己所控制,从而放弃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

所以,是时候试着调整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让它变得更民主、平等、温暖与自由一些。


2、相信你的孩子,他可以做好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人们对预期结果的信念,会影响对他人的行为和表现,从而使预期结果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1968年提出。他们在一所小学中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学校的学生按照智力进行分组,然后告诉老师某些学生智力较高,这些学生在未来将会表现更好。结果,实验组中那些被标记为“智力较高”的学生,确实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好的成绩。

实际上,这些被标记为智力更高的孩子,和另外一组孩子的智力水平没有实际差异。只是因为他们的老师被告知了这些孩子智力更高,所以老师对他们产生了更多期待,随之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在看到老师对自己抱有极高的期待之后,学习方面也变得更加用心。老师看到孩子有努力有进步,就会给孩子更多关照,如此循环下去,孩子就会往期待的方向越靠越近。

同样的道理,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没信心”的背后反映了“我们对孩子没信心”。

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做好一切防护工作,反而剥夺了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对结果的影响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爸妈有没有给我安排好”,从而减少了内控性的心理控制源建立的可能性。

所以,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放下“老母鸡般”的保护心态,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付出努力、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并与孩子讨论造成成功或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稳定和不稳定因素。这样做,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力对事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在面对问题时更有信心。

3、累积成功的“小经验”,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

自信是对完成某件事情的相信,孩子需要实实在在的成功经验来树立信心,建立效能感,而不是让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磨损孩子的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控制事情的结果,从而放弃尝试与努力。所以,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积极的经验,并且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从孩子擅长的事情入手,让孩子体验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孩子降低难度,在需要时给孩子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还可以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阶段性的鼓励;同时,对内控型的孩子在进行积极归因时进行强化和鼓励,对外控型的孩子进行暗示和引导,让其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

 

初中阶段,随着年级提升,对于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有的孩子在初中开始阶段没有对学习建立必要的信心,随着年龄增加,这种受挫感只会不断提高,最终演变成厌学。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用民主温和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失败,给予他们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及时认可和赞美他们的每一次成功,让他们获得支持,建立起内控感,培养起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

 

参考:《成长有对策:给家长的40条行动指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