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它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校园内外,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在无形中与法律产生交集。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也是保障我们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
一、 本周升旗手
九(2)中队 圣心晨
九(2)中队 李越
二、国旗下讲话
奉贤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助理、肖塘中学法治副校长王诗云以《我们与法律的距离》为题做国旗下讲话,为全体肖中学子带来一场普法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走进肖塘中学,我的身份和平时的工作不同,我今天的身份是肖塘中学的法治副校长,是你们的法律老师。本周是肖塘中学的“安全教育周”,借此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与法律的距离。可能有的同学会想:“我们只不过是学生,法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未成年的大家与法律的距离,可能遥不可及,也可能近在咫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距离”,不仅是做到不去触犯法律,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今天,我想和大家说两个点:
第一,我们应该离法律“远”一点
如何远?就是要对法律心存敬畏,学法守法,坚决不触犯法律。
刑法规范的是行为底线,越线即是犯罪,接受的惩治是对自由的限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应当要清楚的知道刑法上我们的底线在哪里,雷区一旦触及,课堂上的学子就会成为高墙内的犯人。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欺凌已经从拳打脚踢蔓延到了网上的胡言秽语,包括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网络欺凌逐渐成为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网络暴力之一,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只是在网络上说了别人的坏话,但没有想过可能就会给别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引发严重后果。换言之,无论是肢体上的踢打、言语上的威吓、关系上的排挤,还是身体或性别上的嘲弄,都可以被视为欺凌。
那么,当欺凌行为和暴力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就可能涉嫌犯罪,主要分三种情况:
1.第一种是“身体欺凌”:
进行随意殴打和伤害,多数侵犯了受欺凌者的生命健康权,一般构成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罪等,若还违背他人意愿强行猥亵或发生性关系,则会构成强制猥亵罪、强奸罪;
2.第二种是“语言欺凌”:
公然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通常构成侮辱罪,且当前愈发有网络化的特点;
3.第三种是“财物欺凌”:
如偷、抢、敲诈,就会构成盗窃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
当然,具体案件要具体分析,检察机关会从欺凌者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情节和危害后果等方面全面依法审查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又会想:我们是未成年人,是不是还没有到刑事责任年龄呢?
根据刑法规定,年满十六周岁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年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如果犯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八个重罪,也要承担刑事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21年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中个别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所以通俗讲,未成年人犯罪,会轻判但不等于不判。已经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应当依法定罪、判刑。
那么受到了刑罚处罚,后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也跟大家简单交流一下:一是你将面临失去自由的痛苦。自由就是你拥有时不觉得,一旦失去就知道它的可贵。大墙内外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是教育和劳动改造。二是你将面临人生路的改变。如果你遵纪守法,认真读书、努力学习,毕业后会工作、结婚,人生可能很平淡,但是很平安,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生活。
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学法遵法守法,对自己行为的边界要有认知,这种认知来源于你们对法律条文的认识,对规则的遵守,对法律的敬畏,这个时候,与法律的距离要远一点,千万不要触碰底线。
第二,我们要学会和法律“近”一点
如何近?就是要有培养法治意识,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我们办理案件的时候,每每遇到一些与你们同龄的孩子,因为对法律的无知无畏、缺乏防范危险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失足成为少年犯,有的无辜变成被害者,不能像你们一样拥有自由和快乐,都会感到无比痛心和遗憾。所以今天还想和大家简单聊一聊,如何和法律“近”一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遵法守法。尤其是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有了法律这个武器,大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
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适用于全民的《宪法》《民法典》《刑法》都有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还有专门以未成年人为立法对象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法律规定了大家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就是你们最坚定的保护伞。
“江湖险恶”,当你遇到不法侵害或是被胁迫、被引诱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那些犯了错误的熊孩子和遭受不法侵害的小可怜,对于法律总是陌生的,缺乏法律意识,使不法侵害和违法行为有机可乘。这个时候自我保护的核心要义就是能够知法懂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既合法享有权利,又不侵犯他人的权利,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近”一点。
结语
同学们,今天的法治课以“我们与法律的距离”为主题,也是希望同学们能辩证的认知法律,所谓 “远”,是指离法律规定的边界和底线远一点,遵法守法,树立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所谓“近”,是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近一点,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法治课,能让同学们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在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远离犯罪和被害,心中有法,遇事找法,让法治护航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