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盛夏,文化润心。6 月 23 日,肖塘中学夏日乐魔方课程迎来第四课 ——“藏在节日里的中国密码” 主题分享,主讲人徐丽烨带领同学们穿越时光长河,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中,解锁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 (图片1、2)
爆竹声里话新春:千年年俗的文化记忆
“年兽怕红、怕光、怕炸响!” 课堂上,徐丽烨以生动的传说故事揭开春节的起源。从古代 “元日” 到民国定名为 “春节”,这个象征岁首的节日始终镌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同学们跟着王安石的《元日》诗句,在 “爆竹声中一岁除” 的意境里,重温贴春联、舞龙狮等习俗背后 “祈愿五谷丰登” 的朴素期盼。当讲到 “年” 兽被爆竹驱走的传说时,教室里响起阵阵笑声,传统习俗在互动中变得鲜活可感。(图片3)
节气与传说交织:清明端午的精神传承
“清明柳下祭忠魂,端午舟中悼屈原。” 徐丽烨以杜牧《清明》诗引入,讲述介子推 “割股奉君” 的典故,让同学们理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渊源。而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粽子飘香,则串联起屈原 “忠而被黜” 的历史记忆。当提到日本至今保留端午挂菖蒲的习俗时,同学们惊叹于传统文化的辐射力,也更懂得 “文化传承无国界” 的深意。(图片4、5)
明月千里寄团圆:中秋月里的家国情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的诗句将课堂带入中秋的月色。徐丽烨揭秘月饼的起源 —— 元朝末年藏在饼馅中的起义密信,让同学们惊呼 “原来月饼还藏着革命故事”!从祭月仪式到团圆家宴,从 “嫦娥奔月” 传说到现代航天探索,传统节日在古今对话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图片6、7)
从爆竹声中的辞旧迎新,到月光下的家国同辉,肖塘中学这堂夏日课程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宝盒。当年轻学子们触摸到节日背后的历史温度,中华文化的基因便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