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教师风采

关注新话题,探索新路径——奉贤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育”主题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19-10-16   发布人:肖塘中学   

    什么是“法治教育”?如何进行“法治教育”?随着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全面推进,关于“法治教育”的话题日渐成为全体思政课教师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教师也在积极的探索之路上努力前行。

926日下午,奉贤区积极开始对这一教育话题的试水。这一天,来自上海市中小学政治骨干培训班的老师以及上海市思想政治课研究实训基地的老师们掸下远赴而来的仆仆风尘,与奉贤区全体道德与法治老师共聚在奉贤区肖塘中学观摩探讨围绕法治教育的有效课堂。

    下午第一节课,黄河双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紧扣现实主题,具备丰富内涵的课《合理运用网络,共建法治空间》。课堂上黄老师在有限的时空内,以自己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将课堂变成了一曲动听的曲目。那一个个基于现实情境的故事,不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更使得同学们进入到理性的思维判断。不止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的多重思维方式,拥有面对复杂情况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课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何宁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做了关于如何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专题讲座。何老师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以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步骤不吝赞赏,更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如何进行法治教育的讨论中发出了一针见血的观点。何老师指出,我们首先要明确法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何老师强调,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情境,选择热议又感兴趣的社会新闻或事件开展教学。尤其是要厘清法治教育谈什么的观点。何老师说,我们开展法治教育,不是为了教授法律条文,我们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引导。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上,何老师强调,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学会精彩地讲故事,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同时,紧扣法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教学,从而创设有趣、有用、有益的课堂。

    整场活动在愉悦、舒畅的氛围中结束。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本学年第一次进行的市区两级联动的教学研讨活动,有效促进了法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讨,也为初中思政课教师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借鉴。关于法治教育的探索,我们将继续在路上。

 1011日,“2019年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思考”专题论坛研讨活动在奉贤区举行。上午,论坛活动通过不同学段思政课堂展示了奉贤思政一体化建设成效。奉贤区肖塘中学黄河双老师代表初中学段执教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 共建法治空间》。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初中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培养由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的法治思维和公共参与的意识。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关月梅充分肯定奉贤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一体化课程的创新尝试,认为三节思政课能基于教材、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加强法治教育,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给予中肯建议。

本次论坛带给大家启示:一是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二是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三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长三角德育一体化建设大家携起手来,坚守教育的初心,不忘党育才、为国育人,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