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了培养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肖塘中学开展了“基于学校文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展示活动,活动由区生命科学的教研员陆海英主持。这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胡兴昌教授,区生命科学教研员陆海英、区地理教研员杨洋、肖塘中学夏君校长、肖塘中学副校长罗正东、全区初三跨学科案例分析任课教师和钱凤英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参加本次活动,
一、学习空间观察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肖塘中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特色教育,并开展“肖塘·本草”特色课程,建造了“铜人亭”“百味轩”等展示场馆、“伏羲园”“百草园”种植园等学生学习空间。活动初始,在钱凤英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来到学生的学习空间,参观学生种植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中草药,感受到了学生精心照顾下的“硕果累累”,再参观百味轩的中药房、历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用具展览,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力量。
二、课堂教学展示
肖塘中学钱凤英老师和陈玮祎老师所授《冬虫夏草——蛾与菌的生命奇迹》一课,以冬虫夏草作为生物主角创设情境,认识其结构与功能,分析生长环境,提高学生结论阐述与创新能力。结合材料给出的图表信息及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回顾腐生与寄生概念、生物分类、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生命科学知识以及中国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在结合“奉贤区2022 学年九年级综合测试练习卷(2023.05)”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讲评与拓展训练逐渐拓宽思维广度,拓展思维深度,锻炼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提高问题分析与质疑能力,发展结论阐释与创新能力。
三、试题命制分享
地理教研员杨洋老师作了“跨学科案例分析试题命制与思考”的主题交流。杨老师结合本次“奉贤区2022 学年九年级综合测试练习卷(2023.05)”,分别从试题的命制与思考;考试的情况反馈和下阶段教学建议三个角度来开展交流。结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的地理学者要研究的问题,分享了在命题过程中对不同问题考查角度的思考,对问题的修改与筛选过程,从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等不同角度递进、丰富练习卷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跨学科案例分析的三大能力目标进行命题。接着,利用真实数据,从不同维度、多种层面进行对比,由此提出相关建议:认真思考跨学科案例分析的意义,思考跨学科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辩证和逻辑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填平”学习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洼地”。杨老师的分享,不仅使老师们明确了本次命题中7个问题的结构和关联,而且也是对我们提升命题能力的有益指导。
四、学校课程讲座
肖塘中学夏君校长开展了主题为“肖塘中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开发与实施”的学校跨学科课程设计的讲座。夏老师首先从“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理论简单说明了学校课程设计的原则、目标和能力要求,围绕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致力于将“仁爱、和谐、精神、诚信”的良好品质传承给学生。由此设计了“肖塘·本草”的特色课程;分享了课程设计工具、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价的过程,并讲述了学校部分优秀的拓展活动课程和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提出了教育的科学性、民主过程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对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专家活动点评
最后,由上海师范大学的胡兴昌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胡教授是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高考命题专家,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成员。
胡教授首先简要地点评了杨洋老师的交流和夏君校长的讲座,充分肯定了杨老师对命题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夏君校长的校本跨学科特色课程给予我们的启迪。
胡教授着重点评了《冬虫夏草——蛾与菌的生命奇迹》一课的教学特色与亮点,首先肯定了教学的整体设计,把生命科学与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教学的情境中,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析了课堂教学体现了六个特点和课程评价的四个角度,最后对跨学科教学提出了两点建议。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境的特点、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学科的融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拓展思维体现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观等六个方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突出了真实情境与大概念建立的关系,问题与情境的关系,全面综合的多因素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与提高探究实践能力等。胡教授提出总结性建议:第一是如何全面分析要素,进一步提升其育人价值;第二,跨学科学习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融合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并嵌入本体学科概念、核心知识来提升整体跨学科学习深度。
总之,今天的活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跨学科的情境题的命制要求,未来跨学科课程该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该如何开展,需要各个学校和我们学科教师共同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