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学校紧紧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奉贤区新成长教育理念,聚焦“高效学习型、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三型课堂的建构,组织开展“一苇以航”微论坛活动。教师立足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管理等角度,分享交流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微策略。用实践检验成效,用案例凝聚思想,在学思践悟、交流分享中收获自身的专业成长。
用专业态度塑造专业素养
——评钱凤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
11月28日上午第二节,我们有幸观摩了钱凤英老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钱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新颖,强化合作,注重体验,更聚焦素养。作为晚辈,我今天来对钱老师这节课进行评课,真的有些诚惶诚恐,也有些班门弄斧了。那么,接下来,我将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为依据对钱老师这节课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与在座各位共勉。
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我们对一节课的评价分为“教师教学清晰”、“引导学生学习”、“师生有效沟通”、“课堂环境管理”、“教学目标达成”等5个方面。钱老师的这节课在以上5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亮点和优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学习任务,搭建学习支架,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绿色发展、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念。整节课既有趣又有味、有效。对比以上5个方面,针对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评课,我认为,整节课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一、情境创设合理,学生体验丰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散点比较多,比如新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等。钱老师巧妙地用“阿克苏苹果”为线索,以“阿克苏苹果的自我介绍”为串联,生动形象地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领略新疆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特征。在这里,情境创设合理,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勾连,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钱老师不仅在PPT中呈现“阿克苏苹果”的图片,更真实地在学生的桌子上,摆上了一个阿克苏苹果。整堂课中,学生可以通过闻苹果香、看苹果心、食苹果味等体验方式真正接触到“阿克苏苹果”,帮助学生激发思维,思考这样香甜的苹果到底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使课堂有趣又有味。这里实现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中的第一个维度“维持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
二、注重互助合作,强化学生能力
奉贤教育提出的新成长“三型”课堂指高效学习型、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其中,“互动生成型”课堂聚焦的是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生成。今天,钱老师的课堂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钱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将全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3-4人不等,一个小组共用一份学习单,小组各成员自带地理教材和地图册等资料。在这里,我们发现关于小组合作的几个要点:1.一个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4人左右最佳。因为人数过少,无法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人数过多又容易导致人浮于事,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2.一个小组使用一份学习单,引导学生为完成这一份学习单必须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合作、互助。因为如果给小组内的每个人都发一份学习单,容易导致小组内的每一个人为了完成学习单任务会只顾自己而不注重小组合作与交流。3.每人自带地理教材和地理图册等学习资料,那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料。从而使学生主动翻阅教材和地图册,使学生避免了在“讲授式课堂”中只跟着老师的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圈画的被动听课状态。今天的这节课中,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密切分工,有人翻阅教材或地图册,有人负责组织讨论,有人负责在学习单上的撰写,有人负责小组代表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的真谛。而钱老师对小组合作的这种处理,对我们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甚至,我们也可以基于小组合作的需要,反向指导我们的班主任教师在教室座位安排的时候就有意进行小组合并座位。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室座位中,大多数班级采用的还是单人单座,既没有同桌,更何谈小组合作。学生们只有在遇到公开课的时候才会有小组合作这么一回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小组合作,不愿小组合作,导致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开展过,学生能力也就无法有效培养。这突然让我想到十几年前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室四周都是黑板,讲台撤掉,学生小组而坐,讲求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今天,钱老师的这节课就有股子那种味道。这里实现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中的第二个维度“采用多元方式”方面的要求。
三、设计有效支架,强调素养培育
学习支架即“教师的帮助”,学习支架的设计,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设置情境、问题、任务、教学工具等,帮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进行使用,从而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达成。本节课中,钱老师为学生设计的任务单就是这样的一个学习支架。在任务单中,钱老师设置了三个小任务,分别是为通过“阿克苏苹果”的自我介绍,认识新疆的地理位置,了解新疆的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特征等。这里的支架是以一定的任务情境为基础,在任务设置中,加入地理要素,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手段完成任务单中的任务。比如,任务一“知”家乡中的第2个小任务,即“划出以下描述中错误的地方,并进行纠错”。在这里,学生需要对上一任务中获知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再认知才能对这段文字进行纠正,它起到了一个课堂检验和训练巩固的作用,而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再认、对比、分析,在学生头脑中,他们完成了对这些程序性知识的获取、整合、扩展和精炼。以上这些学习虽然只是低阶学习,但是却是在知识性学习中最基础的学习。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才能有诸如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等高阶思维的培养。这里实现的是“教师教学清晰”中的第二个维度“建立教学结构”方面的要求。还比如,任务三中,钱老师设置任务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阿克苏7月份气温走势图,以及阿克苏全年降水量图,那么学生就需要借助这两张图中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提取、归纳等思维过程,完成任务。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支架。而钱老师在课堂的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帮助阿克苏苹果寻找水源等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坎儿井”这一新疆地区特有的现象,从而实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以外,钱老师这节课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学生课桌椅的安排中,不管是听讲过程中还是小组讨论过程中,都没有学生的座位是背对黑板的,这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有,钱老师给每一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置了一个苹果,还提前将苹果横向切开,同时,还在每个小组放置一包湿巾等。这里的所有细节,看出钱老师对教学展示活动的重视,对学生细节的关怀,对教学效果更大化做出的努力。这里也可以看出钱老师努力实践着“课堂环境管理”中的第二个维度“创设良好环境”方面的要求。
一节好课的出现,需要的不仅仅是经年累月教学经验的积累,更多的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情怀使然。从钱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来看,钱老师始终站在学生视角,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让学生学会更多。而且据我所知,钱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那段时间里,她正遭遇家庭中的巨大变故。她的婆婆因病去世,丈夫不凑巧被疫情封控在医院,老人后事料理和卓越教师展示都摆在了钱老师的面前。但钱老师依然高质量完成此次卓越教师的课堂展示任务,不推诿、不延迟,始终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一线教学,尤其令我敬佩。
钱老师真正做到了用专业态度塑造专业素养。感谢钱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一课,也感谢各位同仁的垂听。
分享教师:黄河双 肖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