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 日,以“探究几何分析路径 赋能核心素养提升”为主题的区六、七年级数学联合教研活动再肖塘中学勤健楼小剧场举行。活动由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钟菊红主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袁晓婷、区全体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一、课堂展示
黄超凤老师执教了六年级数学《8.1(1)圆柱及其侧面展开图》,课堂以日常生活中各种空间几何图形引入本课研究的对象圆柱体。黄老师以一系列操作、观察、阅读、交流等活动,逐步构建圆柱体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运用圆柱体的知识解决问题。课堂中黄老师利用利用学具,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让学生加深直观认识,唤醒学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认知经验,体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空间观念
方琦老师执教了七年级数学《17.2(1)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课堂以三角形中边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代数的角度来研究图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三角形内角的数量关系。方老师以“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实验观察,再到理性的证明,逐步增学生的强逻辑推理意识,感受几何论证的过程。课堂活动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多元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二、说课评课
黄老师和方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黄老师表示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既承接了小学立体几何图形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又为后续实施单元整理教学提供了思路。方老师表示本课中利用多种方法证明命题,这种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在今后的几何教学中不断的渗透。
在场的老师们纷纷给出了专业独到的点评。泰日学校的姚兰老师对黄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表示高度认可,特别是在阅读环节中将任务进行细化。上大附中的王莲莲老师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圆柱体的概念,以及概念的辨析。汇贤中学的董庆春老师称赞方老师注重单元的整体意识,利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弘文学校的戚薇玮老师称赞教学设计环节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
三、新教材解读
南桥中学李本发、张莉莉;汇贤中学王韩、夏涛;胡桥学校胥秀珍、柘林学校陈晓悦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7章可能性与统计图表》、《第8章圆柱与圆锥》与《第17章三角形》展开深入的单元解读。
解读过程中,四位老师紧扣“单元内容解析”“单元目标设定”“教法与学法建议”“例题习题分析”“作业设计分析”这五大关键角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阐述。他们基于课标对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进行解读,精心梳理单元知识框架,深度剖析前后知识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新教材与二期课改教材的主要变化,精准提炼出单元目标与教学重点。在教法与学法建议方面,他们从多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参考。在作业设计上,例举了多个综合实践类、跨学科、数学史为背景的作业案例。
四、专家点评
钟老师、袁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肖塘中学数学组的精心准备。袁老师以黄老师的这节课为载体提出了《关于“破”与“立”中的图形研究》的报告。袁老师围绕:“研究立体图形的框架?”“如何认识立体图形?”“如何推导图形公式?”这三个核心问题,通过理论解析与课例实证,为第八章教学内容提供了完整的教学实施框架。
钟老师对方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听课感悟提出五点优化建议:1、无图不几何,一定要教学生画图、标图、猜图、用图;2、遵循几何图形的基本研究思路,研究三角形的过程也是今后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过程;3、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4、发挥好实验、操作等活动的作用,5、及时地归纳小结。钟老师强调需深入研读几何部分课标的变化,重点关注新旧教材证明体系的差异性特征,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针对性调整。
本次教研活动聚焦如何在几何教学中激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全区六、七年级数学教师搭建起交流展示与学习提升的优质平台。在专家引领下,老师们将深化教学创新,精研教学设计,提升课堂质效,着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