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教师们不得不采用云端教学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这样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老师们新的尝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许多实际问题纷杳而来:空中课堂的课程只有在前一天晚上七点半才会上线,想要结合市级课程的内容来安排当天20分钟的课程,必须要在前一天晚上结合视频来“赶工”。单靠个人就显得时间紧张、工作量大:无论是梳理教材内容,还是对课堂实录进行记录,又或是课后练习的讲评课件,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何将市级课程的内容有效地为我所用?如何将手头的资料化零为整?在此,七年级备课组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尝试统筹单元教学,整合教学资源
七年级备课组长邹丹俊老师对单元教学的内容和任务进行了统筹,精心制定了短期计划。这样,三位老师都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减轻备课组负担。不仅是课堂教学,在课后练习上同样也下了功夫。三位老师都及时地将自己所出的练习卷和练习题进行共享,将各自手头有限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做到化整为零。
二、尝试采用联播教学,统一教学内容
奚琳老师本次在钉钉平台进行七年级四个班级的联播授课,主要分五个环节展开。
首先,关注单元学习重点。奚老师带领学生圈画单元导语中的关键句子,梳理了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树立学生的单元整体意识。
其次,由于是线上学习,不便随文讲解字词,因此奚老师在正式进入课文讲解之前,进行基础字词的理解与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接着,奚老师利用钉钉的连麦功能,抽问学生“多件事写人文章的阅读路径”,帮助学生回顾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思维导向。
在讲读课文前一部分的过程中,奚老师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比一比”的竞争意识。许多学生在留言板上与奚老师进行互动,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听“空中课堂”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奚老师紧扣问题链,从解读阿长名字背后的身份象征,到抓住阿长的四件事和对其的细节描写,带领学生感受阿长的人物特点,最后抓住衔接事件的关联词,梳理了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在时间有限的互动课中,奚老师既帮助学生回顾“空中课堂”所学,又注重让学生做好笔记积累。养成口头笔头皆动的学习习惯,才能进一步促成“脑动”,这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开展云教研,探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结束后,备课组的三位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展开热烈讨论。她们各自从课堂问题的生成、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课堂内容的习得等不同方面侃侃而谈。
苏姝老师评课稿:
《一堂教学得“法”的语文课》
奚琳老师的课堂,就像徐徐春风,向学生娓娓道来。她依托市级课程当中的问题链,围绕多件事写人的阅读路径,重点探究1-18节,通过分析阿长的名字,研读文中对于描写阿长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关注文中衔接事件的关联词等方法,概括归纳出鲁迅笔下的阿长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以及鲁迅对其情感态度的变化,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腻处去,并巩固了第一单元所学到的多件事写人的阅读方法。对于设计精妙的市级微课,奚琳老师教会学生整理要点,调整学习任务,以此更好地与我们学校的学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同样有“法”可依。
首先,奚老师在课堂的准备阶段,播放了课文的录音,让学生能提前沉浸文本,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为“网络教学”预留了点名、进入直播间的时间,这不失为有用之法。
奚老师也关注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对学生的听讲习惯作出了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关注“标红”“标蓝”“圈画”的地方,实时指导学生听记重点,并通过连麦以及互动区评论的形式进行现场检测。我相信,长此以往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学习的能力便能得到逐步的提升。
在连麦过程中有发生一个小小的插曲,一开始奚老师想要和高同学进行连麦,但这位同学可能有些害羞,奚老师还是给了她调整状态的时间,让她在下一个问题作了准备,而高同学也完成的不错,由此可见奚老师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这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堂教学得“法”的语文课,
七年级备课组在教学道路上慢慢摸索,在集体中担当起责任,脚踏实地践行着语文教学理念。我想,即使在漫漫黑夜里,就这样一起支一艘小船,循着灯塔,总能够克服困难,摇向彼岸的。






